罗坑基地稻浪飘香:马坝油粘米丰收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
七月,韶关罗坑镇已化作一片稻田海洋。在广东省韶关市罗坑镇的广袤田野上,稻浪随风起伏,一台台现代化收割机正穿梭其间,将沉甸甸的稻穗收入囊中。这片承载着丰收希望的土地,正是罗坑镇现代化农业基地的核心区域。2025年7月,罗坑镇通过科技赋能与机械化作业,交出了一份丰收的答卷,其中马坝油粘米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,再次成为粤北农业的璀璨明珠。稻浪与青山相映成趣,勾勒出一幅现代科技赋能传统农业的丰收画卷。
一、机械辅助,罗坑镇基地打造智慧农业标杆
在罗坑镇的稻田核心区,几台大型联合收割机正高效作业。切割、脱粒、装车一气呵成,每台机器日均收割面积可达30亩,效率较传统人工收割提升20倍。作为粤北重要粮食产区,据曲江区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,2025年罗坑镇水稻种植面积达1.2万亩,机械化率突破85%,预计总产量超6000吨,较五年前增长30%。在广东省众口福农业科技集团企业的罗坑镇基地,早稻种植全程实现机械化:无人机精准播种、自动驾驶插秧机高效作业、智能水肥系统定时定量供给,单台收割机日处理量超40吨,较传统人工效率提升30倍以上。
“我们采用30×14插秧规格,亩均密度增加3500穴,配合‘一喷多促’技术,早稻单产预计突破350公斤。”罗坑镇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,通过组建6支农技服务队,全县已实现从育秧到收割的全流程机械化,并建成规模化水稻育秧中心,育秧周期缩短20%,秧苗成活率稳定在95%以上。
二、贡米新生,马坝油粘米香飘四海
此次丰收的主角——马坝油粘米,产自韶关曲江马坝镇,其种植历史可追溯至4000年前的“石峡文化”时期。作为清代皇家贡米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,该品种以自身独特优势驰名:
品质卓越:米粒细长油亮,蒸煮后饭面泛油光,优质蛋白质含量达6%-8%(高于粳米的5%-6%),富含米谷蛋白、米胶蛋白和球蛋白,口感软糯带嚼劲,尤其适合制作煲仔饭;
产地唯一:北纬24°40′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,年均温20.1℃、年降水1600毫米,配合三江交汇的优质水源,造就独特风味。
三、机收满仓,丰收数据彰显产业升级
截至2025年7月,罗坑镇已完成早稻收割1.2万亩,预计总产量达5000吨,同比增幅3.7%。在罗坑镇基地,8台收割机与4台运粮车协同作业,日处理量超100吨,稻谷经烘干中心处理后,直送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工。
“机械化让每亩种植成本降低21%,亩均收益增加400元。”通过土地流转补贴政策,连片50亩以上种植户可获每亩300元补贴,全县早稻种植面积较去年增加1800亩,带动2000余户农民增收。
四、科技赋能,全产业链提质增效
罗坑镇的丰收并非偶然。2025年春耕生产现场会上,镇委镇政府明确提出“科技兴农”战略,推广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,示范田亩均增产8%。面对7月可能的台风与高温挑战,农业部门提前部署,通过“抢晴收割+晚稻备耕”双线推进,确保早稻损失控制在5000吨以内。罗坑镇同时引入的稻田画创意农业,更将农耕文化与旅游经济深度融合,年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。
结语:稻香里的乡村振兴路
罗坑镇基地的丰收场景折射出广东农业的转型跨越。从石峡文化的原始稻作到智能农机的现代交响,罗坑镇基地的丰收故事,是传统农耕智慧与科技创新的完美融合。当马坝油粘米的清香再次弥漫岭南,这片土地正以机械化、品牌化、生态化的三重变革,书写着乡村振兴的“罗坑镇样本”。当收割机的轰鸣声与稻穗的窸窣声交织成曲,这片承载千年农耕文明的土地,正以科技为笔、以稻田为纸,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。未来,随着粤港澳大湾区“菜篮子”工程的深化,罗坑镇或将成长三角乃至全国优质大米的重要供应基地,让千年贡米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。